设为首页 加入收藏
 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 新闻动态  公司动态  正文
修身与做人
更新日期:2013-9-24  点击数:1731

chloroquine

chloroquine read

abortion pill usa legal

name of abortion pill in u blog.e-lecta.com

buy generic naltrexone online

buy naltrexone

viagra cena bez receptu

viagra prodej gerarprieto.com

lomper lombrices precio

lomper precio jarabe

otc inhaler canada

over the counter asthma inhalers walmart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从古到今,许多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人生愿望的人士,都是从头做起,从最底层做起,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。成功的另一面,就是修身与做人,其内涵是通过陶冶身心、涵养德性以提高素质、完善自我、实现理想人格,进而影响他人,奉献社会。
    修身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抑制人性中的恶,光大人性中的善。古人对人性的认识,也是说法不一。孔子曰“性相近”,孟子倡“性善论”,荀子主张“性恶论”,秦汉以后董仲舒、杨雄等则认为性兼善恶。不管怎么样,人性只是一个内在的、潜藏的某种可能性,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,须下一番修身功夫。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仁、义、礼、智四种道德情感,但这四种道德意识只是“善端”,即善的萌芽,能不能显露出来且成长壮大,需要后天的努力,需要自我修养、爱护、培养。就像树木的生长,需要阳光照耀,雨露滋润,才能长成参天大树;如果斧斤砍伐,牛羊啃食,再好的树苗也会夭折。他说,“故苟得其养,无物不长;苟失其养,无物不消”。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、疾恶、有耳目之欲、好声色,如果顺从这些天性,就会出现争抢掠夺、残杀暴乱、淫荡混乱之事,必须制订礼仪法则制度规范,强制人们遵守,长此以往,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修养。总之,先秦以来的思想家们不管对人性的认识如何,无一例外都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性,认为唯有修身才能抑恶扬善,成就世间最高贵的人。
    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 楼宇烈所说的,做人最重要的品德,一要有知耻之心,二要有诚信之心 三要有明节之心 四要有感恩之心。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传统对我们修身的启示是,敢担当拿得起,名无常放得下,常知足看得开。

    曾有人讲,学了儒家就拿得起,学了佛教就放得下,学了道家就看得开。这个人是最幸福的人。因为这个世界上强调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,只有尽伦尽职,尽伦尽责,社会才能有序和谐。有了责任心就敢担当,有担当就拿得起。还有更重要的一条,就是为人低调,不要太张扬,得意忘形,甚至忘了自己姓什么,其实,这个世界上比我很,比我能多的是,修身怎么修,做人怎么做,学问不要太多,素质很重要,当今时代,需要的善意,才能释放正能量。

    佛教能放得下,因为佛教讲世界万事万物,没有一个是永恒的,人自身也不是永恒的,是无常的。面对无常要抓住当下,不要被过去牵着,也不要被未来憧憬引着,该放下的就放下,明白了无常的道理,没有放不下的。该放则放,不该放就要拿得起。道家看得开是因为道家是非常崇尚自然的,这个自然讲的是每个事物的本性,自然就是本然,适合本性就是自然,《淮南子》中讲“圣人量腹而食,度形而衣,节于己而已,贪污之心奚由生哉”。道家非常强调自足、知足,富莫大于知足,知足常乐。

 电视剧《大染坊》主角卢家驹的父亲说:“世上有三种人不能学习。第一种是智商高的人不能学习。因为学习要耽误时间,如果这种人学习会影响他的人生发挥。第二种是钻进书本出不来的人不能学。因为这种人学习后会成书呆子。第三种是品德不好的人不能学习。因为这种人学习后,知识多了更坏。所以不能学”。
    人看书目的不同,有的人看书是为了修身,是为了更好地做人,这是道。有的人看书是为了学习别人做人的技巧,是为了算计别人,是为了自己成功,这是术。其实术这种东西有必要学,但学习的目的是提醒人们社会上有很多的陷阱,在社会上生活要少上当。借鉴而已。因为术它是随时变化的。战国时期的赵括自小熟读兵书,对战事很有研究,可是为什么会打败仗呢?因为书中记载的是前人的事情。自己面对的是现实。时间、地点、对手、气候都发生了变化。你把书本上的东西生搬硬套的利用,不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,肯定是要打败仗的。
    为人一生做人最关键,要先学修身做人,再学其他知识。人做好了,知识当然越多越好。知识多了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。人如果做不好,知识多了反而害人。

《周易》写道:“天行健, 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就是说,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生生不息,君子应如自然一样,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;大地都能胸怀阔大,兼容万物,君子更应如大地般心胸宽广,增厚美德。修身对内要达到的效果是“慎其独”。正因为君子重修身,注意培育理想的精神境界,因此便拥有了高贵的品格,让人尊重,让人敬服,且不怒而威,就像荀子所说的,“君子贫穷而志广,富贵而体恭,安燕而血气不惰,劳倦而容貌不枯”。
    修身要脚踏实地,从小处做起: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”;还要持之以恒,永不放弃。《诗经》云: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,对骨、象牙、玉、石四种不同材料,要进行切、磋、琢、磨的功夫,否则不能成器,要成就一名君子,也需要进行一番艰苦修炼的过程。只要经过持之以恒的陶冶修炼,人人皆可成为道德高尚之人,成为知耻向荣之人;只要每一个人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,自觉向善,远离邪恶,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习俗与社会氛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撰稿人:向继武